走进江源

  • 高适在青海

    高适在青海

    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诗歌作品产量巨大的时代,在诸多诗歌作品中,歌咏青海的诗作屡见不鲜,然而,当时的诗人真正到过青海的却是寥寥无几,他们对青海的吟诵大多凭借着想象和外人的介绍。边塞诗人高适是少有的真正踏足过河湟地区的唐代诗人之一。...

  • 青海湖魅力不打折

    青海湖魅力不打折

    十月的青海湖已经换下了夏日时节五彩的“霓裳”,远处被雪覆盖着的山峰变成了白色,近处辽阔的草原已泛金黄,只有那一抹亘古的蓝色,烟波浩渺、波澜壮阔。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水此起彼伏地荡漾,或天水相连仿佛从空中一泻而下,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银色的光。...

  • 残篇断章中的青唐记忆

    残篇断章中的青唐记忆

    在河湟地区,李远不仅看到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城,壮丽雄伟的山河,也了解到了唃厮啰政权的人文风情。之后,李远将自己在河湟地区的经历和见闻撰写成了《青唐录》。这本《青唐录》成为了后世研究十一世纪湟水流域地理、文化、经济等情况最宝贵的资料。...

  • “品文化·看果洛”系列报道之八:异彩纷呈的果洛手工艺(下)

    “品文化·看果洛”系列报道之八:异彩纷呈的果洛手工艺(下)

    拉加藏靴采用牦牛皮和上等羊皮为原料,经过水煮、鞣制、上色、裁剪、缝纫、定型、装饰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拉加地区大多是牧区,道路状况差,经常要上山放牧,普通的鞋穿不了多久就破了,这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拉加藏靴靴筒长、靴底厚,结实耐用,还能保温防潮,非常适用于高...

  • 格曲河畔的草滩

    格曲河畔的草滩

    从小生活在格曲河畔的草滩上,对绿草、远山、白云、蓝天有着与生俱来的眷恋。那时候,我们把草原只称为:草滩。果洛的草原虽然遍布于山坡和平滩,但是完全可以称作草原的并不多。后来读了书,学了点咬文嚼字的能耐,才感觉到这个“滩”字其实到位准确得很。...

  • 河湟也有“火把节”

    河湟也有“火把节”

    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下王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自古以来是出民和、到内地的咽喉要道。下王家村落呈南北走向,方方正正的村庄在袅袅的炊烟中显得宁静而悠长。下王家村人通过举办火把节,向世人展示他们独有的节庆形式。因为火把节的主角是两条火龙,所以这项活动又被大家叫做“火龙舞”...

  • 那些年的油菜花

    那些年的油菜花

    七月的日子或静好或伤神,但是每每看见油菜花,心情便会豁然开朗。铭刻在脑海里和油菜花有关的温暖记忆便会油然而生,眼前顿会时浮现一幅美丽的田园图景。

  • 玛可河的绿色奏鸣曲

    玛可河的绿色奏鸣曲

    玛可河是长江水系一级支流大渡河正源,发源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哇尔依乡察七沟顶,经白玉乡流入班玛县境内,于班玛县格日则流入四川省壤塘县,河长210公里,流域面积6341平方公里,大小支流30余条。...

  • 仰望昆仑

    仰望昆仑

    路右侧,经幡飞扬处,“昆仑山口”4个石刻大字遒劲有力,碑侧面刻着“海拔4767米”。还有一尊藏羚羊石刻,下面青石上标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字样。与藏羚羊石刻并排的,还有一尊红砂石人物雕像,他一手握着钢枪,一手抱着藏羚羊幼崽,昂首挺立,目光坚毅。这个塑像就是被授予“环保卫...

  • 图说黄河源(八)——措哇尕则山与牛头碑

    图说黄河源(八)——措哇尕则山与牛头碑

    措哇尕则山长年被积雪覆盖,处在扎陵、鄂陵、卓让三湖之间,海拔4610米,远看象山,近看似川,好像一座宏伟的大坝横亘在三湖中间。山顶上建有著名的河源牛头铜碑和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

  • 果洛藏戏:马背上驰骋着格萨尔的身影(下)

    果洛藏戏:马背上驰骋着格萨尔的身影(下)

    黄河源头艰苦的生存环境孕育了骁勇、强悍的果洛人民,也孕育了独特的格萨尔文化艺术。《格萨尔》马背藏戏,不仅仅是果洛民众对英雄史诗的另类演绎,也是他们在贫瘠土地上追求精神力量和精神享受的一种印证。在一次次的马背藏戏表演中,英雄格萨尔的故事必将历久弥新。...

  • 三合沟:这里藏着三个独特“符号”

    三合沟:这里藏着三个独特“符号”

    “平安县祁家川三合村,又名高羌堡。”一句简单的地名介绍,却隐含了两个少为人知的地名,祁家川和高羌堡何以得名?有着怎样的地理和历史渊源?又有哪些独有的“符号”?

  • 我的盼望

    我的盼望

    记忆中的新年是那样美好。从每年藏历十二月起,全家人就已经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先是把浸泡的长出幼芽的青稞苗,在新年早晨摆放在乔康(供佛的房子,一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家的乔康)中,向神灵表达祈求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

  •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

    央视10频道曾做过一档节目,题为“草原上的千里眼”。节目以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为测试对象,结果令调查者大吃一惊:在超过标准距离(5米)几倍的位置上,很多学生仍能看清视力表最下边的符号;其中一位16岁的男生,竟能在30米开外看清那些符号。...

  • 高寒草原最后的牧人

    高寒草原最后的牧人

    我与热嘎老人相识于去年年底,第一次来时正是藏历12月最冷的时节,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暴风雪涤荡着这片蛮荒之地。看似生机渺茫的楚玛尔河上游,却蕴藏着无穷的宝藏,数十种珍稀动物和飞禽在凛冽的空气中游走或振动着翅膀,上百座大小湖泊涵养着这方被称作“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

  • 青海花儿的艺术美

    青海花儿的艺术美

    花儿最早的记载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撰写的《花儿通论》一书中,引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这个诗句是迄今发现最早描写花儿的,它形象地再现了古鄯的田园...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多卓果之玛多藏族歌舞(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多卓果之玛多藏族歌舞(一)

    玛多的藏族舞蹈与其它藏区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刚柔相济。颇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独具表演性的各种《鼓舞》和集体自娱性的《弦子》、《锅庄》等,都是倍受玛多地区藏族人民喜爱和广为人知的舞种。...

  • 玛多锅庄——玛多藏族歌舞(二)

    玛多锅庄——玛多藏族歌舞(二)

    “果卓”,即是汉语谐音的“锅庄”,随着汉语在民族地区的普及,现在,藏族地区基本已都使用“锅庄”这个称谓。圆圈形式的“锅庄”舞蹈,是所有藏族极为熟悉和喜爱的自娱性舞蹈,玛多地区的藏族也不例外。...

  • 藏戏中的舞蹈——玛多藏族歌舞(三)

    藏戏中的舞蹈——玛多藏族歌舞(三)

    藏族戏剧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一个戏曲剧种,也是我国除汉族戏曲之外的一个最大的民族戏曲系统。它诞生在青藏高原雪域藏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丰富的养料,进一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以至于发展成为今天具有异常独特的戏剧。 ​...

  • 赛马称王——英雄史诗,神授经典,格萨尔文化(二)

    赛马称王——英雄史诗,神授经典,格萨尔文化(二)

    格萨尔赛马称王的传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反映了藏族先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也为玛多县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因为传说中所提供的所谓“阿依地”地理信息,相传就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起点,而黄河上游的“格日杂恰”即为此次赛马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