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源的三张“面孔”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4.jpg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告别夏日的浓烈,高原上迎来多彩的季节。在这片19.0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草场渐次泛黄,大小不等的湖泊如同银镜,镶嵌在广袤的草原和雪山脚下。

这里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有着“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供给地,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中国国家公园的先河在这里开启。从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这里铺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和建设,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成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生动实践。

2023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设立的第20个年头。我们不妨从江河之源的三张“面孔”,领略它的廿载巨变。

万山之宗、众水之源、野生动物的天堂

——第一张面孔:生态

江河奔流,动物欢畅。三江源是万山之宗、众水之源、野生动物的天堂。

三江源国家公园因水源广布而得名。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从这里发源,每年为中国及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个东南亚国家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清洁水资源。2022年,青海省为下游提供源头活水900亿立方米。

三江源国家公园因众山高耸而深刻影响着世界气候。这里孕育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大山,诞生了与西藏冈仁波齐、云南梅里雪山齐名的阿尼玛卿、尕朵觉沃两大藏传佛教神山。

三江源国家公园因生灵万物而生机勃勃。这里是中国32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一,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包括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特有珍稀物种,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三江源地区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却也曾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三江源冰川雪山萎缩、湿地湖泊减少、草地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出要求,明确指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伟大思想指引着伟大实践。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8月,第一个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国家公园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正式施行。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5.jpg

青海玉树,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生态管护员骑马巡护。受访者/供图

从体制试点到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完成了“一块牌子管到底”的历史性变革,使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有效解决“九龙治水”和执法“碎片化”等问题,实现了生态治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表示:“据国家公园管理局评估报告,截至2020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6%左右,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6.jpg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藏野驴 视觉中国 / 供图
从顶层规划到“青海实践”
——第二张面孔:保护

“以前,4只雪豹母崽同框的画面极其罕见。”2023年1月,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园区曲麻莱县境内,红外摄像机拍摄下了4只雪豹同框的珍贵瞬间,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7.jpg

青海省杂多县,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雪豹影像。视觉中国/供图

雪豹位于高原食物链的顶端,不仅被誉为“雪山之王”,也是高山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介绍,“2005年以前,雪豹的踪迹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几乎消失。直到2012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才陆续拍到雪豹画面”。

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在顶层设计上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持续、大力度的保护。据统计,随着生态环境向好,雪豹种群数量不断恢复,青海省8个市州均发现了雪豹行踪,数量已经超过1200只。一度因盗猎而导致数量锐减的藏羚羊,已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于园内野生动物的频频现身,也表现在传统牧民身份的转变。

2010年,27岁的巴义尔放下手中牧鞭,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生态管护员。守护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是巴义尔内心强烈的使命感。

“我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里的草木和生灵。”13年来,巴义尔风餐露宿,与山为伴,多年的巡护经验让他成为可可西里的活地图。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建立了“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园区内17000多名牧民成了管护员。

“我的主要职责就是观察、记录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变化情况。”巴义尔告诉记者,每年5月开始,藏羚羊会大规模向卓乃湖迁徙,集中产仔。此时,暴雨、野兽等因素常令刚出生的小羊羔落单,这些小生命在野外独自生存的能力很弱。守护落单的小羊羔,是巴义尔作为生态管护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手中的相机和笔,许多牧民和巴义尔一样,记录下了野生动物的种群分布、活动习性,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留下丰富可靠的基础档案。曾有一位牧民用藏语说:“我们生态管护员像一滴一滴的雨,落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海里。” 

牧民从生态利用者向生态守护者的身份转变,是国家公园建设中最温暖的篇章。牧民们也从生态保护中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据统计,每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生态公益岗位补助资金3.72亿元,每户家庭年均可增收2.16万元。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组织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报告认为:“让世代居住在国家公园的牧民成为生态管护的主体,并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三张面孔:发展

建设国家公园,意味着对三江源地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如何实现高质量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在探索的课题。

“快看!那就是雪豹!”29岁的牧民桑周屏住呼吸,示意身旁的访客安静下来。远处的峭壁上,一只体态健硕的成年雪豹正在猎食岩羊,几只秃鹫在低空盘旋。

桑周的家在玉树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内,这里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又被称为“大猫谷”,是世界上雪豹密度最高、种群生存状况最好的区域之一。

8.jpg

桑周在向到访昂赛大峡谷的游客讲解野生动物。受访者/供图

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自然保护机构合作,启动了昂赛大峡谷雪豹自然体验项目。包括桑周在内的22户昂赛乡牧民,成了示范接待家庭。从那时起,世代以放牧为生的桑周做起了导游工作。经过培训,桑周和其他家庭需要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担任司机和向导,带领游客走入峡谷深处,进行自然观察。

2023年8月,在接待一个来自上海的学生团体时,桑周幸运地抓拍到了雪豹,这令同行的访客兴奋不已。

从牧民变导游,桑周的收入也增加了。他表示:“每年,生态接待能为我们增收2万多元,再加上生态管护员的固定工资,一年能多挣5万多元。”“生态变好了,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这是桑周从事自然体验项目五年来最大的感受。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国家公园成立两年来,稳步推进澜沧江源昂赛雪豹观察、江源漂流、黄河源自然体验特许经营项目,有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由此带来的多重收益,也会按照约定进行分配。以昂赛大峡谷雪豹自然体验项目为例,收益的45%归接待家庭所有,45%归集体所有,10%归村动物保护基金所有,全村都可以受益。

由逐水草而居,到吃上生态饭,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从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在红利的故事还有很多。

“这是我们红旗村繁育的种公牛,去年在全州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拍卖出18万元的好价格。”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闹布才让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

曲麻莱县隶属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黄河和长江的主要源流发源地,有着“江河源头第一县”之称。当地天然草场广布,牧民世代以养殖牦牛为生。2011年,叶格乡红旗村率先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确立了“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他们立足畜牧业,将广袤草原上的“天然财富”——野血牦牛,变成了牧民群众手里的“金饭碗”。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入股股民从15户增长到568户,去年仅年底分红已达到了180多万元。

从擦亮生态环境“金名片”,到打造绿色发展“金钥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在三江源人心中播种发芽。

国家公园里,发展的故事还在上演,更深刻的变革也正在发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表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三江源国家公园走出了一条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建设创新之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青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