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黄河从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发源后,经星宿海汇流两湖之地,被巴颜郎玛山和错尔朵则山环抱隔阻,形成源头第一个大湖——扎陵湖。湖水从东南流出,经过一条长约20公里、宽约300多米的黄河峡谷,分九股注入第二个湖泊——鄂陵湖。
迎着刺骨的寒风,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前往牛头碑,车子驶过松赞干布迎候文成公主的“迎亲滩”,不远处便是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
措日尕则山下的三岔路口,有一个小卖部,小卖部内次成多摆弄着货架上的货物,偶尔有周边牧民前来购物,他便和牧民寒暄几句。
次成多是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牧民,他家的1000多公顷草场就在鄂陵湖畔,是全村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如果在这里放牧,将会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次成多并没有这样做。
7年前,次成多将家里仅有的15头牦牛全部出售,用这笔钱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虽说村子小,但是一年下来也能挣个7万元左右。
“因为孩子上学,周边好多邻居搬到了县城居住,周边没啥牧民居住,尤其是在这个季节。但好在每年盛夏的时候,到这边的游客比较多,小卖部经营得还算可以,再加上政策性收入,生活还算过得去。”次成多说。
虽然周边很多牧民都搬走了,但是每年夏天都会回来住几天,这是乡愁,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看不到牛羊的牧民,眼睛一定是空的;看不到草场的牧民,心里一定是空的。
2017年,次成多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遇上每月的大规模巡护,次成多和其他管护员去巡护草原,妻子在家经营小卖部。自家的草场成了藏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乐土。
管护员是生活在这里的牧人,他们巡护国家公园,就像看护自己的牧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管护经验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
“这几年,明显的一个感觉是雨水多了,天气热了,草的长势比以往要好些。藏野驴和黄羊很常见,鹰也越来越多了。记得小时候很少见到的野牦牛和棕熊,现在时不时会在草场出没。”次成多说。
次成多告诉记者,如今许多的牧民不再以草原、牛羊谋生,他们从草原的索取者变成了守护者。这片草原牧民越来越少,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的确如此,国家公园的成立,让园区内的牧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不再仅仅依靠草场和牛羊,更多的牧户将目光投向了餐饮业、零售业、农畜产品加工……
牧人对待野生动物,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当牲畜被狼咬死后,他们会把尸体抬到空旷的山坡上,喂食鹰和兀鹫,而绝不会拿去卖钱。冬天雪覆冰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搬出冬储饲料,投放到草场四周,喂养下山寻食的黄羊和藏野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