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成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论断。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必须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大任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统筹思想政治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合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一定要强化使命担当,推动中央和省委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具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青海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为目标,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党总支两级中心组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读书研讨、宣传宣讲、专题党课、主题党团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等活动,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二是进一步融入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课改革,在本科、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开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及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定期举办形势报告会,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坚定不移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和教学模式。三是进一步融入校园文化。学校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开展艺术教育和特色文体活动,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活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大学生校园文体活动体系,精心打造校园品牌文化项目,引导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省情以及民族宗教问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灵深处。四是进一步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育人,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化氛围。学校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小分队到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实习支教、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科普推广、教师培训、农牧民培训等活动,丰富了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实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融入校园之外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亮丽风景线。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学习、着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望和重大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首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我省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和爱护,将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努力营造人人讲团结、人人护团结、人人争团结的校园氛围,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通过持续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争取人心、以心换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民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其次,讲好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青海各民族各有优势,互为依存,相互补充,共存共生,共同构筑了青海多民族多文化共融的辉煌历史。在高校,一定要讲好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讲好新时代青海各民族在团结进步奋斗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各族师生在故事和成就中得到感悟、受到教育。

第三,扎实开展“四史”教育。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多措并举将“四史”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不断深化“四史”教育内容,丰富“四史”学习形式,结合特色开展主题教育,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国、兴国、强国、民族复兴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推动广大学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志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精神家园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思想基地、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增强使命意识,把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增强师生文化认同、心理认同。

第五,要大力学习英雄模范。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有为青年。不管是面对非典还是新冠,钟南山都义无反顾逆行出征,始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人们感动于抗疫英雄“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敬佩于抗疫英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铭记下抗疫英雄“散作甘霖润九州”的奉献。英雄模范事迹越光大,我们的国家就越有力量,我们的事业就越辉煌。要教育大学生心怀英雄梦、争做英雄事,在学习成长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创造更新更大的中国奇迹贡献才华和力量。

在青海,高校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各民族人才的教育高地,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担中国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转化为各民族师生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贡献更大力量。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改进方式方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积极搭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多样化平台,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