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凝心聚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 暾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这一部署要求,既彰显了对以往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肯定,更吹响了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的“冲锋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建设社区“石榴籽家园”,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首个所有市(州)建成国家级示范的省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省政协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民族宗教工作的独特优势,聚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履职活动,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

在强化引领凝聚共识上展现新气象

省政协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凝聚共识工作的重要方面,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凝聚前行共识、汇聚奋进力量。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和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省委安排部署,不断深化学习效果,团结引导全省各族群众树牢“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诚地心向总书记、心向党中央,坚定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创设适应新形势和政协工作创新发展需要的学习形式,不断完善以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主席会议集体学习、常委会专题讲座、专委会座谈讨论、政协讲坛、委员教育培训等相配套的学习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持续推动学习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紧盯实践所需加强理论研究工作,2022年,省政协主席公保扎西分别在《人民政协报》《青海日报》等媒体,发表了题为《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走在前列的思考》署名文章,推动全省政协统战系统进一步凝聚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共识。注重通过征编出版文史资料广泛凝聚共识,先后编辑出版了青海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5部百年实录,为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发挥了独特作用。

立足推动形成运行通畅的凝聚共识制度规范,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促进政协凝聚共识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少数民族宗教界委员履职效能的意见》等意见措施,在健全凝聚共识机制、丰富凝聚共识内涵、拓展凝聚共识载体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健全谈心谈话制度,省政协领导带头与少数民族界、宗教界委员面对面谈心谈话。依托各专委会建立健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引导支持委员经常深入所联系的界别群众中,宣讲政策、化解矛盾、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广泛深耕厚植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促进民族宗教工作上体现新担当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既是青海省情之要,也是政协优势所在,更是青海各级政协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

2019年10月,青海省创建办着手起草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省政协针对《实施意见》召开对口协商会,广泛征求和听取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时任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公保扎西充分肯定了这次协商座谈成果,他要求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认真研究,进一步吸收到《实施意见》中。副省长杨逢春表示,省政府将积极吸纳协商成果,努力推进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着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局,省政协制定实施《关于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开展委员履职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化、具体化、形象化”主题开展委员履职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和支持委员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政协民族宗教工作更好服务大局提供了有力保障。注重发挥民族宗教界委员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各项主题履职活动,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社会治理、支持移风易俗等方面彰显了政协作为。

聚焦民族宗教工作开展协商议政活动,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等主题开展协商议政,在助推创建工作融合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提出务实建议。组织住青全国政协委员暨省州县三级政协委员,围绕“国家民委、青海省政府‘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合作协议’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视察,形成的信息专报和提案得到全国政协充分肯定,在地方政协系统进行了推广交流。

在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上彰显新作为

始终秉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与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融合,以政协履职之能助推全省各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全省42个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兑现了“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班彦村、德吉村……这些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落,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支持和政协的积极推动下,摘掉了“穷”帽子,各族群众过上了“曾经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多年来,青海省政协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青海涉藏地区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内容,先后深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西宁市湟中区卡阳村等8个市州、40个县区和多个乡镇,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监督性视察等形式开展履职活动,更为广泛地汇聚起全社会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同时,致力加强青海省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深入协商、精准建言,努力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紧扣“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围绕“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青海有哪些新作为”等主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聚焦青海黄河流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等主题开展对口协商活动,在增进和凝聚绿色发展共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保护建设科学决策、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等方面积极建言,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针对民族地区特色村落建设等内容组织三级政协委员联动开展监督性视察,从加大特色村落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务实建议获重视采纳,使发展成果更好落实到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上。

如今,在省政协的积极推动下,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旅游项目,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30万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进步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