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雨水让西宁的气温迅速下降,南措开始担心刘秀萍老人的“老寒腿”是不是犯了,得赶紧叮嘱她多穿点儿衣服别感冒了……心里惦记着。她下了班,买了些食物,匆忙赶往刘秀萍老人家中,一进门就开始埋怨起来:“深秋了,家里这么凉还穿这么少,感冒了可得遭罪呢。”南措一边说着一边将衣服披在老人身上,并麻利地将带回来的食物用碗盛好端到刘秀萍面前……
“不用担心我,你一天工作够辛苦了,别总往我这里跑。最近降温了,你工作是在户外,更应该多穿点儿,知道不?”刘秀萍老人一边笑着唠叨,一边示意让南措坐到自己身边来。
这对“母女”,一位是汉族孤寡老人,一位是藏族单亲妈妈。因为爱心,让她们彼此牵挂,亲如一家。
2020年,刘秀萍老人丈夫去世,从此她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同住在西宁市城东区慈幼社区北园巷39号小区的南措知道后,开始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社区和左邻右舍的兄弟姐妹们帮助了我,现在刘大妈有困难,我做这些也都是应该的。”南措质朴的语言传递出慈幼社区里的温暖。
西宁市城东区慈幼社区总户数达2378户,总人数5351人,其中回族、藏族、撒拉族等有403户1912人,占总人口的32%。长期以来,社区多举措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培育打造各类载体和平台,用心浇灌出常盛常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电视剧《闲人马大姐》家喻户晓,主角马大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而在慈幼社区里有个马大哥,也是有名的“热心人”。
“我在这院子里住了四十多年,院里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邻居们有个烦心事,都会想到我。生活琐事也好,心情压抑也罢,我都帮他们解决。”马忠财自豪地说,“社区又聘我当上了‘红管家’,虽然没有报酬,但我干得格外开心,我们就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慈幼社区党委推行落实“红管家”联防责任制,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楼栋为单位,就近集中选定100户群众为一个网格单元,推选来自各民族的26名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群众的党员和优秀志愿者担任“红管家”,并以“红管家”为纽带,将辖区居民串起来,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事。同时,树立“互助友爱、和谐进步、共建平安居委会”的工作理念,成立了民族团结理事会、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平安互助和谐社,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慈幼社区成为了西宁市城东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领头羊”。
“我们不仅要让各族兄弟姐妹紧紧团结在一起,还要想方设法一起过上好日子。我们社区的回族姑娘谢佳莺提出,辖区有很多妇女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她们最大的本事就是厨艺,可以把这些人召集起来通过做馍馍增加收入,大家都觉得是个好主意,就立刻行动起来。”慈幼社区党委书记陈风莲说,社区依托爱心党员驿站,成立了“康福居·妈妈做”工坊,打造“东关阿娘”美食品牌。
“我是一名家庭主妇,以前没想过花卷还可以这样卖,听说一上午订出去了好多盒,心里特别开心。”看着挂在墙上的时钟到了点儿,慈幼巷居民马兰芳连忙抽出蒸屉,一边赞叹社区的好平台,一边将热气腾腾的花卷往打包盒里装。今年60岁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小做到大的花卷馍馍能成为致富的“香饽饽”。
经过精心培育,如今“东关阿娘玫瑰花卷”品牌已初步建立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带货”广告,以“网络摆摊”的方式为辖区内的居民“带货”销售,既拓宽了社区居民就业渠道,也为失业居民增加了一份收入。慈幼社区还在继续努力,依据地域文化特色推陈出新,以工坊+家庭的模式,建立坊主、坊员“4+N”运行机制,提高居民收入。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慈幼社区党委积极发挥“轴心”作用,以强化民族团结为目标,开展了各类民族团结服务项目,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居民的和谐相处。在这里,一个又一个不同民族的家庭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邻居变密友的故事,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新内涵。事实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就蕴藏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只要用心浇灌和呵护,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就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