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之际,我们正式向社会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设立一周年公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旨在重整行装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继续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 “青海方案”、贡献 “青海智慧”。
一、背景情况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被誉为“中华水塔”,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禀赋、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三江源历史上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湖泊众多、生态良好。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于2003年1月24日,正式批准青海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设星星海、果宗木查、格拉丹东、昂赛、扎陵湖-鄂陵湖、年保玉则、约古宗列等18个保护分区。2005年1月起至2020年底,国家累计投资244亿元,先后实施了三江源一期、二期生态保护修复这一长时间、大规模、系统性的工程,生态涵养功能持续好转,年均出境水量不断增加,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5年11月,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支持下,青海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试点区涉及4县12个乡镇,53个村,17211户牧民、72074人口。范围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以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青海西宁挂牌成立,开启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之先河。历经5年多的艰辛付出,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庄严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
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经过五年多的试点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设实践,顺利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二、做法成效
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牢记国家使命,履行“源头责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实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一)强化顶层设计,试点工作实现高位推动。在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开展这项全新的体制试点,既没有现成模式可资借鉴,也没有成熟经验可以照搬,推进试点所遵循的理念、方向、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进程,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历史性的相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遵循。从国家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科学阐释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根本性、制度性问题。针对建设方向,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针对建设目标,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针对建设路径,指出要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从青海实践看,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节点、重要环节,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擘画宏伟蓝图。针对战略定位,指出要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针对目标任务,指出要把这个试点启动好、实施好,保护好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源头地区的生态系统,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经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针对未来愿景,指出要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这些重要论述,可以说既架起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四梁八柱”,也立起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血肉筋骨。
中央办公厅、中央改革办、中央编办、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次听取青海省工作汇报,实地调研指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根本遵循,坚定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检验,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历史机遇,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为“天字号”改革工程,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从省到县建立起了分工明确、上下畅通、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领导机制,坚定自觉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完成并如期设园,推动高原净土生态面貌发生显著改变,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藏高原上放射出璀璨光芒。
(二)创新管理体制,“九龙治水”“碎片化”制约有效解决。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是国家赋予三江源国家公园五大试点任务之一。试点之初,青海根据《试点方案》要求,从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409个编制,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等问题。一是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联动,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共建机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属中央事权,委托地方代管。管理局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对三江源生态和自然资源资产实行一体化、垂直型、集中高效统一管理保护,一名副局长兼任玉树州委常委、副州长,玉树州、果洛州分别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4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管委会专职副书记、专职副主任交叉任职,制定了与玉树、果洛州联席协调会议议事规则,有效调动了管理局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二是组建成立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为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和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奠定了体制基础。三是对园区所在4县乡进行大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和执法职责,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县级)、资源环境执法局(副县级),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设立生态保护站(正科级),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和执法“碎片化”问题。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一年来,我们编制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建立了国家林草局、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旨在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国家部委双重领导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三)提升治理水平,国家公园“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按照符合中央要求、呈现中国特色的原则,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与此同时,编制完成了生态保护规划、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规划、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规划、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管理规划5个专项规划。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个由地方立法的国家公园法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明确了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职能职责、行政执法,为国家层面开展国家公园立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制定印发了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发布了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标准体系导则、形象标识、标准术语以及生态管护规范、生态圈栏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有效支撑了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标准需要。今年以来,我们修编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管理办法》《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建立多渠道野生动物冲突意外伤害补偿机制和自然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用制度、司法护佑国家公园自然生态之美。
(四)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原有6类15个保护地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的体制弊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尊重三江源生态系统特点,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积极推动可可西里申遗工作,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1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我们继续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和范围,将黄河源约古宗列、长江源格拉丹东、当曲区域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划入核心保护区,区划面积由试点期间的12.31万平方公里调整至19.07万平方公里,并初步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勘界立标项目实施方案》和勘界立标地图制作工作。
(五)强化修复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稳固。三江源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主战场。试点以来,青海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的基础上,累计投入62亿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同时,严格管控国土空间,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和未纳入国家公园的10个保护分区全部纳入生态红线。建立和完善三江源地区人类活动遗迹动态监管平台、人类活动台账,实行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月报告制度。对矿业权和水电站进行了摸底排查,编制完成了《三江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补偿工作方案》,拆除黄河源水电站并恢复植被,注销了三江源所有49处矿业权,推动了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好转。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兔狲、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黑颈鹤争相出镜。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今年以来,我们持续加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又投资近3.2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宏观生态环境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六)强化数据采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日益完善。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省直部门数据共享,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开展重点湖泊生态综合监测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国产卫星“通导遥”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实现周边近600平方公里“可见光+热成像”24小时全方位视频远程监控和数据的稳定传输,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可可西里工程应急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治理工作,有效化解了盐湖漫溢风险,同时也为动态了解野生动物种群现状、变化和栖息地状况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展三江源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报告》,首次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名录。精细绘制藏羚羊、棕熊、野牦牛、岩羊、雪豹、盘羊、狼、藏狐、藏野驴、藏原羚等优势兽类物种分布图及猎隼、金雕、胡兀鹫、鹗、黑颈鹤、大鵟、白肩雕等优势鸟类物种分布图,为科学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最基础数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一年来,我们继续打造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实施生态大数据中心(三期)建设项目,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管护、行政执法、生态价值评估展示与分析等管理系统,与“青海生态之窗”实时观测数据共享,“生态之窗”观测点位由2016年6个扩建到46个,国家公园智慧化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公园建设红利不断释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相结合,多措并举实施生态保护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在园区53个行政村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促进了减贫就业,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成为民众参与保护、分享成果的成功案例。开设“三江源生态班”,招收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子弟在西宁第一职业学校开展中职学历教育,在园区内外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民间艺术技能等技能培训,极大提升了农牧民综合素质。坚持草原承包经营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引导扶持牧民群众以投资入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宾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使群众获得稳定长期收益。稳步推进澜沧江源昂赛大峡谷、黄河源玛多特许经营试点项目,带动当地牧民就业增收。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一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形态,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特许经营制度,优化特许经营项目目录,科学合理测算24个生态旅游项目生态访客容量,打造玉珠峰生态体验项目,有序推进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特许经营活动,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根在三江源头。
(八)有序扩大社会参与,广泛凝聚共建共享合力。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理念,统筹各类资源优势,建立科技联合攻关机制,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组建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同复旦大学签署了省校合作共建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居健康研究院协议,积极配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加强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合作,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提供科技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在青海大学开设国家公园管理方向专业学科,柔性引进生态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专业人才、聘用生态保护高级专业人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合作,与三江流域省份和新疆、西藏、甘肃、云南等建立生态保护协作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资金筹措保障机制,三峡集团、广汽集团、中国太保集团、恒源祥、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等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献策献力同谋共建共享,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机制。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委员会,成为全国第175个成员单位。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公园沟通力度,与美国黄石、加拿大班芙、厄瓜多尔、智利国家公园、巴基斯坦拉苏汉拉国家公园正式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分享建设管理经验,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九)加强宣传教育,三江源名片效应不断彰显。三江源是青海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9年8月,青海省政府会同国家林草局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形成了《西宁共识》,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大提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了青海走向世界,为参与共同保护地球美丽家园,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积极在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建国70周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环境日”、奋进新时代——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成就展等舞台宣传推广三江源。多次协调组织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省内外主流媒体联合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国媒体行”等大型采访活动,刊播转载宣传三江源的稿件有380万余篇,多篇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引起全社会热烈反响。创建三江源国家公园影视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宣传片等载体,高质量完成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摄制、播出,其中《中华水塔》荣获中国十佳纪录片奖和中国纪录片最佳摄像奖,《守护》获得中央政法委第四届平安中国“三微”金奖、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平安中国单元优秀作品奖,《藏族生态档案员卓玛加》被评为全国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特等奖,2019斑头雁直播活动被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积极主动与央视等主流媒体合作,讲好三江源国家公园故事,《三江源》《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反映三江源自然风貌、生物多样性、人文历史等大型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了国家公园的魅力所在,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全国观众被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美景所震撼,纷纷为国家公园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点赞。制作“三江源国家公园进万家”汉藏双语形象宣传挂图、图册,向园区农牧民配发,群众主动保护、社会广泛参与、各方积极投入国家公园建设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2022年,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纪录电影《我住江之头》、大型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纪录片《可可西里》《澜湄源》,三江源国家公园日益成为青海最靓丽名片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经过6年艰辛努力,青海举全省之力圆满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试点工作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通报表扬,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全面验收中均排名第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第四评估组评估认为:“青海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按照试点方案要求,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大胆先行先试,全面、高质量完成了试点阶段各项任务,积极探索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亮点,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摸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
与此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强化政治引领,突出政治建园,着力打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党建工作入选全省2家党建观摩会观摩点。坚持以敬业、勇毅、团结、奉献为核心的可可西里坚守精神培根铸魂,着力打造一支扎根高天厚土的铁军队伍,锤炼了党性,锻造了队伍,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管理局成立6年时间,先后拿到中央、省级层面100余项荣誉,其中国家层面的就有25项之多。比如,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可可西里管理处被中组部、中宣部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并获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获中宣部授予的“全国学雷锋示范点”荣誉称号。布周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玉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尕塔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龙周才加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4名生态管护员也陆续获全国生态领域大奖,等等。这些金灿灿耀眼奖牌的后面,凝聚的是江源儿女的付出和贡献,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试点工作的褒奖和肯定,也是社会各界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期许和信任。
三、经验启示
三江源国家公园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大部门制改革、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走出一条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建设的创新之路,既为其它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青海方案。其中,最核心的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回顾三江源国家公园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我们深刻感受到,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具体安排,从主持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再到宣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每一步都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厚爱,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结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最关键的是推行了大部门制改革,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整合园区生态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执法职责,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形成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点、辐射到村的新管理体制,实现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统一执法,“九龙治水”顽症得到有效破解。最重要的是坚持用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的嘱咐,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推进依法治园,强化标准管理,持续提升国家公园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最受欢迎的是实施了生态管护员制度,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推动牧民从草原利用者转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民情调查员、矛盾调解员、生态监测员,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民生福祉、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稳妥有序推进。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方案》展望了未来的愿景,即到2035年,三江源区域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水质稳定在Ι类标准,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成为青藏高原大尺度修复的典范。
面向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支持保障政策,接续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确保高标准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全省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