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园管函〔2020〕430号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513号
建议答复的函
尊敬的陆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国家公园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坚持全民公益性
您的提案中第一条建议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之一,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对国家公园的合理开发利用,就是对环境的最好保护。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第一章第四条“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第五条“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社会参与、改善民生、永续利用的原则”、第六章第六十二到六十九条规定,我局近年来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中,从对外交流、公益活动、推行公益岗位政策、建立特许经营机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让社会公众、农牧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观点,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只有让人民群众深切感
受到科学与自然之美,才能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来自人民的支持和助力。
1.对外交流与募资。始终聚焦引智募资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力度。通过开放和合作为基金会自身的发展吸收了丰富营养,先后赴全国各地、国家部委、企业和社会组织衔接项目、争取资金。一年来先后走访了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一批国内知名基金会取经学法,拜访了国家国资委、五矿国际信托、中国太平洋保险等部门和企业拓展资金募集渠道。通过多次衔接,与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开展洽谈交流,激发公众参与“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的热情。积极参与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为打造三江源国家公园品牌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三江源品牌效应,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扩大宣传与树立基金会品牌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开展基金会品牌宣传年活动,通过媒体宣传舆论和工作实效,营造全社会关注三江源生态、支持三江源保护、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2.持续推行“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立后,在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的基础上,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截至目前,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实行动态管理,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同时,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使当地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3.建立特许经营机制。一是在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参与,通过生态体验、自然观察、溯源母亲河、极限徒步体验等活动,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新模式。目前已完成澜沧江源园区自然体验、漂流特许经营方案,黄河源园区檫泽村、吉日迈村特许经营方案,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办毛绒玩偶特许商品经营方案;二是不断发展和壮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经济实体,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多种途径,联合创办了“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拓展基金会自身“造血”功能,引领和示范当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资源经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三是通过组织访客开展生态体验、科学研究、探险探秘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参与生态向导和提供相关体验服务,辐射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二、国家公园合理划分区域,兼顾保护与利用
您的提案中第二条建议是我局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分区管控。您提出的“建议根据功能将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科研教育区和生态旅游区”与目前我局正在做的“三区变两区”工作也是相对应的。
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经批准可开展下列活动:管护巡护、保护执法、科学研究、调查监测、防灾减灾、应急抢险、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等活动以及相关的必要设施修筑;当地牧民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放牧规模等的前提下,修缮生产生活设施,开展放牧、种植等活动;因有害生物防治、外来物质入侵、自然灾害预防和救助、维持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环境等特殊情况,开展必要的生态修复工程、增殖放流、病害动植物清理等人工干预措施;自然保护地设立之前已有供水、水利、防洪、交通运输等民生基础设施和其他线性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以穿越或者跨越方式通过,并且无地面或者水面设施的现行基础设施的修筑;必须且无法避让的国家级线性基础设施建设;因国家重大能源资源安全需要开展的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确实难以避让的军事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军事演训活动等国家特许战略需要。
一般控制区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核心保护区允许开展的活动;标本采集;宣传教育、参观、自然体验、生态旅游以及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无法避让且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战略性矿产资源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等活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活动。
三、建议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中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与设施。
您提出的第三条建议符合国家公园建议中应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的要求,目前,我局已经有一些成效经验。
(一)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成。我局已全面完成国家公园范围内卫星通信系统项目建设,基本解决无网络地区森林公安派出所日常办公、巡护中的上网和通讯问题,实现了园区生态、管理、社会信息的高效安全联通。提高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建立覆盖三江源地区39.5万平方公里多个典型区生态环境状况、植被覆盖与生物量等监测,基本满足对区域生态系统现状总体把握。
(二)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基础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一、二期)建设 建立国家公园云管理系统和具备云计算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完成数据管理、数据传输和信息安全基本软硬件建设。首次综合利用卫星通导遥技术,建设统一、规范、标准的三江源地区39.5万平方公里范围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基准体系及重点区域三维高精度场景建设,实现了园区各类数据在统一时空基准框架下的标准处理、整合统筹、动态接入、直观展示与可信决策。
(三)广泛合作助力国家公园科技建园。先后与中科院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进行了深入交流,借力助推国家公园科技建园工作。同时,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航天科技集团503所、海康威视、中国铁塔等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化智慧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建立“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室”,重点研究卫星遥感、卫星通信传输、无人机、地面遥感感知、时空大数据挖掘等空间信息技术与产品,优化“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和广域卫星通信系统传输技术体系,推动空间信息在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基准建设、环境监测采集与评估以及环境变化规律挖掘等特色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与产品推广。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自然禀赋,利用特许经营权吸引第三方开展特许经营活动,并积极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自然体验活动,形成共建共享的自然生态保护模式较难。同时,作为特许经营活动的主导方,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第三方,形成推进特许经营活动的模式;在生态管护员的基础上,正在组织成立乡村级生态保护志愿者协会53个,以实现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格局。
(二)待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按优化方案做到在保护的同进也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研学教育提供场所,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三)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整体建设,进一步强化国家公园基础数据综合应用,建成生态监测统计分析平台,开展科学监测与评估,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完善监测巡护装备,构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三江源国家公园监测能力,为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智慧化管理,为园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感谢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杨晓霞 联系电话:0971-8239709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0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