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园管函〔2020〕400号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17号
提案答复的函
民革青海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建立国家公园是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大国的必由之路和历史抉择。三江源是我国首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保护生态文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是其重要试点内容之一。试点方案明确要求,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典型性和原真性,充分挖掘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展示价值,把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四年来,我们在生态文化传承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一是对国家公园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梳理。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篇章,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伟大行动,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原住民主要是藏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体验,形成了他们关于自然、人生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自然景观的独特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积淀深厚的三江源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维育青藏高原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大自然原生态环境背景相互衬托、相互融合,这里的地域民族文化和人文风情与大自然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生态理念世代相传,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原始的生态文化风貌。在世代传承中不断赋予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藏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形成了典型的三江源生态文化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信念和文化传统得到弘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通过立法就生态文化传承保护进行规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地质遗迹、文物古迹、特色民居及传统文化;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并组织实施,依法保护文物、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村落和居民点的建筑风格应当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与国家公园自然景观相协调;组织和引导园区内居民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民族传统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品,实现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任何生态体验活动都不得破坏公园内的人文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人文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行为进行制止、举报和投诉。《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规定,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等相关研究活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文化产业等领域营利性项目实行特许经营,鼓励特许经营者开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协调的民宿、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生态体验设计等支撑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的服务类项目。三是对文化传承保护进行系统规划。在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专项规划》中 ,特别强调了“尊重文化,保护传承”的原则,将挖掘、传承、发扬本土文化的生态保护基因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为传承发扬的重要内容,对地域文化给予充分尊重。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内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为藏族摩崖石刻、佛塔、经幡、玛尼堆、雕像、神山和历史人物纪念碑等文化元素。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延续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片人与自然几近完美和谐的景象,鲜活的藏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并提升当地百姓的福祉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项重要管理目标。我们已在澜沧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启动了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中外访客通过参加生态体验活动,与当地牧民零距离互动,原汁原味了解藏族的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当地老百姓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向导等服务,或出售工艺品等,增加了收入。四是坚持文化建园理念,扎实开展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弘扬并传承三江源生态文化。建立以管理局为核心,各园区管委会(管理处)5处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及活动为分支,省内外展览展陈机构、园区部分生态监测点为点面的“1+5+N”自然教育网络,强化协调联动,密切分工协作,有效扩大了自然环境教育的覆盖面。为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各类环境教育活动,制定并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管理办法》,配合清华大学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专项规划》已以省政府名义报国家林草局,并通过专家技术论证。编印季刊杂志《三江源生态》20余期,审定并编印了《国家地理杂志三江源国家公园特刊》《天上玛多》《三江源影像》《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建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展览陈列中心,将生态文化保护传承内容纳入了展陈范围,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队伍,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系统,向300余各团体进行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生态文化保护内容的系统讲解。与WWF合作编撰黄河源园区解说词,目前进入最终排版印刷阶段;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编撰《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手册》,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标准”。培训解说人员,选派代表参加全国解说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积极申请成为全国自然教育网络西北片区牵头单位和“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基地”试点,为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与中央媒体、省垣媒体积极合作,录制《机智过人》《秘境之眼》《动物来了》《直播长江》《长江之恋》电视节目。通过展览展陈形式,扩大自然教育影响力。参加“人与生物圈计划”展览活动,开设并举办5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课堂,吸引北京市各界群众、中小学生共1100多人次;筹办德国摄影展活动,开设10余场自然教育课程,受众200余人;参加“十全十美”南山国家公园摄影展活动,百余名观影者莅临现场参观;筹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参观人数达百万;每年开展“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重要节点宣教活动,以制作展板、发放教材书籍、现场讲解等形式开展自然教育,展示生态文化;在西宁机场开展《大美之窗——三江源国家公园》空港文化长廊宣传活动,循环播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宣传片、新闻报道及相关图片,年受众达300万人次;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航空宣教活动,在云南机场集团、东方航空等五个航空杂志刊登三江源国家公园宣教内容。打造“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精品党课,由一线巡山队员组成精品党课报告团,截至目前报告团行程数万公里,宣讲100余场,观众达到数万人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五是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所在四县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格萨尔、藏医药浴法等,有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精神,指导体制试点非遗保护工作有序、规范、科学开展,根据我省印发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出台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管理办法(暂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暂行)》《青海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规范和专项政策,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纳入本地区法治化管理体系,依法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青海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了青海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等,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实施了系列文化旅游提升工程。果洛、玉树州政府结合实际,认真编制完成了《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和玉树州《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六是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近年来我省对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原生态保持较好的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头戏。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2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均列入省“十三五”规划中。各保护区以《关于加强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引领,以“项目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建设目标,通过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加强保护区内非遗传习设施建设、开展传承人群培训、推进核心区域保护、培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格萨尔(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4年7月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保护区涉及果洛州6个县44个乡镇、188村,总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格萨尔文化是围绕《格萨尔》史诗传统讲唱,以格萨尔信仰和与之相关的宗教及节庆活动为纽带,涉及各种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以及精神信仰、民俗活动、自然风物、文物遗迹、寺庙建筑等多方面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形态。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7年1月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以玉树市为核心保护区,以称多、治多、囊谦、杂多、曲麻莱五县为重点保护区。玉树藏族文化内容丰富,与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紧密联系,传承体系完整,以宗教建筑、音乐、绘画、石刻及民族舞蹈、服饰、手工技艺等艺术形态为主,有着鲜明藏族康巴文化特色。果洛州从事民族服饰、皮具、藏医药等产业的人员达到2000多人,实现文化产业收入1351万元。玉树州从事嘛呢石刻、安冲藏刀、藏族服饰制作等特色产品制作人员5500人,文化产业收入达到1.3亿元。传播载体丰富多样,社会影响不断提升。通过有效的载体,挖掘展示特色非遗资源,以非遗项目为主设立文化品牌,不断提升非遗的知名度,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如果洛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玉树传统赛马节等专业化、区域性展示展演,全方位展示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成果在非遗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省上与基层互动、政府与社会联动的学术研究机制基本形成。《青海省非遗名录图典》《青海省非遗丛书》等一批研究成果相继出版。
二、下一步打算
2019年,由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组织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际第三方独立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强调“尊重和弘扬当地藏族文化”,令评估小组印象深刻,表示赞赏。今年年底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接受国家验收并申请正式设园,待正式设园后,我们将继续创新发展草原游牧文化、“嘎嘉洛文化”,深入挖掘草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生态保护理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历史文化活态保护力度,保护和传承好赛马、赛牦牛、民族式摔跤等民族体育文化,祭海、祭山、法会、藏戏等人文文化,堆绣、锅庄舞、黑陶烧制技艺、藏刀锻造技艺、藏蒙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整体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及专题传习宣传活动,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保护,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通过上述举措,在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抓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和保护,以此扩大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影响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感谢民革青海省委长期以来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联系人:毕玉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国际合作与科技宣教处)
联系电话:0971-8233507 13099768771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