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简称一期规划),国家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
会议指出,制定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不仅是对三江源区的保护,而且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月
2005年2月2日,经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扎陵湖、鄂陵湖湿地被正式命名为国际重要湿地。
2005年2月24日,青海省政府召开全省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作会议。省政府同果洛、玉树、黄南、海南州和格尔木市签订了全省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责任书。
2005年2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印发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发改农经[2005]298号)。《通知》指出,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和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通知》要求青海省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办、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3月
2005年3月13日,支援三江源增雨作业的飞机,首次在格尔木市和三江源地区试飞成功,三江源飞机增雨作业进入实质运行阶段。
2005年3月29日,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青办发[2005]14号),成立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农牧组、林业组、生态移民组、财务监审组、技术咨询组、生态监测组和宣传组。同时,还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工作组,以及州、县政府的实施机构和主要职责。5月,生态监测工作组开展了三江源生态监测项目监测站点的野外核查,完成了监测站点的资源整合,并逐步编制完成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5年度生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三江源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技术规程(试行)》。
6月
2005年6月13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正式挂牌。
2005年6月16日,中国气象局与青海省政府提出以“省部合作”的形式,共同建设三江源人工增雨体系。
7月
2005年7月18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揭牌。
8月
2005年8月19日,青海省政府和中科院联合举办“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会上中国气象局和中科院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2005年8月20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开始实施。项目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州和海西州唐古拉山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24日,省科技厅聘请省内外相关专家,组成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咨询专家组。
2005年8月30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大会在西宁隆重举行。
10月
2005年10月31日,三江源区草原鼠害防治工作部署大会召开,此次安排的防治面积达到8122万亩,涵盖了整个三江源地区,其防治规模之大,防治区域之广,前所未有。
11月
2005年11月21日,8集电视专题片《三江源》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
12月
2005年12月6日,国家发改委稽察办派出稽察组,对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进行了为期8天的专项稽察。
200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以《青海力保三江源“中华水塔”》为题,报道减人减畜、封山育林等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