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风采-长江源

可可西里地名探寻

84
发布时间: 2017-09-27
字体【 打印 收藏
发布时间:2017-09-27 收藏
分享到:

地名是历史名片,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地名是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每个地名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使命,对于可可西里,是阐释地名文化的最好见证。

传承地名文化承载民族记忆 

可可西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被专家称为“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活生态实验室”。即便如此,可可西里还有诸多人类未涉足的区域,人类对这些区域的认知仍处在空白。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当时由于地理环境、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综合原因,可可西里地名未进行普查,可可西里地名一直是盲点。2014年,可可西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去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治多县借力发力,通过可可西里地名普查为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发力”。

2016年3月底,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组进入可可西里,通过“索南达杰生前地名手稿、探访当地牧户、玉树行政区划图、格萨尔神授艺人”四把钥匙,开启了可可西西里地名的神秘之门,填补了可可西里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的空白,同时,彰显了玉树在我国乃至全世界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和生态担当。

可可西里地名普查是可可西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需要。据记者查证,世界自然遗产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四项,即地质、美学、生态学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可可西里位于喀喇昆仑山以东,青藏公路以西,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可可西里地区宽约200至300公里,西部是藏羌内流湖区,东部是长江源,盘踞南北两侧的是唐古拉山脉与昆仑山脉,是山势较缓的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的极高山地。

此次地名普查工作涉及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新增了可可西里47个地名,对339处地名与位置不符,信息不全或有地无名的河、湖、山、沟、等信息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命名,并对区域内的相关地质条件、美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再探测、再完善,有助于加速可可西里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进程。

可可西里地名普查是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需要。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区域,境内栖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野生物种。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共拥有大小湖泊7000余个、古冰川255条,此次申报区总面积共600万公顷,其中提名核心区370万公顷,外围缓冲区230万公顷,涵盖了保护区全境以及部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这些区域基本属于无人区,对这些区域的地名认知也相对匮乏,因此,通过地名普查,也可以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逐步将可可西里建成“野生动物的乐园”。

可可西里地名调查目录339条 

可可西里为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意为“青色的山脊”。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称为“野生动物的王国”。

2014年10月15日,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青海省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地质、水利水文、气象、美学等专业的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

2016年1月30日,青海可可西里申遗文本正式送达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至此,青海可可西里获得2017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惟一入场券。

可可西里地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境内,随着可可西里申遗工作的启动,治多县借助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组织人员深入可可西里进行地名普查,为可可西里申遗献礼。

治多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其他综合性的因素,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在治多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的空白和遗漏点,“可可西里”便是当时普查的空白之处。

循着可可西里地名空白的谜团,由治多县民政局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组进入可可西里,走向了这片至今仍有人类未涉足区域的秘境。

2016年3月29日,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组从格尔木市出发,至昆仑山口举行进山仪式,夜宿唐古拉镇。

次日,沿109国道经过五道梁进入可可西里,途径鄂龙曲、格鲁湖、祖日措群胡、祖日措庆胡、伊日湖、西金乌兰湖、月亮湖、太阳湖、卓乃湖、杰桑·索南达杰保护站,对可可西里有地有名,但地名、位置与实地不符的结合实地野外调查、走访、核实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有地无名且该地理实体有地名作用的进行了命名。

经过严格普查,最终确定可可西里地名调查目录339条。其中,对47条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对12条区域内重名和一地多名的通过标准化处理确定了一个标准名称。

此外,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组还对可可西里区域内自然地理实体的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现场采集了其坐标及多媒体数据,并对没有属性信息或不全的进行了补充完善,对青藏公路沿线桥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下属保护站、昆仑山口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等地名标志进行了采集。

四把钥匙揭秘可可西里地名 

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民间资源,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在治多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由治多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与治多县县人大、县政府办、民政局、文化旅游局、国土资源局、县民语办、索加乡政府、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民间学者以及技术服务单位青海上智科技有限公司等各单位成员30人,9辆车,历时15天,以“杰桑索南达杰生前地名手稿、探访当地牧户、玉树行政区划图、格萨尔神授艺人”四把钥匙开启了“可可西里地名”的神秘之门。

普查工作组出发之前搜集了可可西里的一些历史资料,意外发现了杰桑·索南达杰生前在可可西里开展地名普查时的手稿,为工作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此外在普查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当地牧户,了解他们掌握的地名信息,格萨尔神授艺人熟知格萨尔史诗,通过艺人口述也了解到一些地名的历史沿革。

通过四把钥匙,旨在全面详实掌握可可西里地名的基本信息,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可可西里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规范、完善可可西里地名区划数据库。

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历程无疑是艰辛的。其艰辛在于5000多米的海拔和高寒缺氧,在于部分区域从未有人类涉足的险重。同时,可可西里地名普查也是意义非凡的,这次普查填补了可可西里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的空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截止2016年5月10日,治多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已全部完成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工作及内业数据审核工作。本次普查工作弥补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对可可西里区域地名调查的空白,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三项成果献礼可可西里申遗 

可可西里地名实地普查过后,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作组以《可可西里地名文化》纪实书、《可可西里地名文化画册》、《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纪实光盘》三项媒介,对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方位高度总结概括,这也是可可西里地名成果转化的具体体现。

《可可西里地名文化画册》构思新颖、资料珍稀、独具特色,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背景,采用近200张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图片,展示了雪域高原雄伟俊秀的丰姿和可可西里神秘美丽的色彩,表现了高原地名普查人不畏艰辛,挑战高海拔地区生命极限,勇于担当的工作场面。全书共分寻找可可西里;走进可可西里;认识可可西里;回望可可西里;可可西里地名录共计五个章节。

《可可西里地名文化》纪实书以7万余字记述了可可西里376个地名名称和地名来历,承载了少数民族地名的历史传承,保护了少数民族地名文化遗产。纪实书的初稿形成之后,治多县多方征求意见,邀请各部门乡镇负责人、退休老干部、基层村社领导、了解地名的群众、格萨尔艺人、当地资深学者先后召开审核会、论证会、征求意见会7次,以地名文化引导地名普查,以更好的论据论证可可西里地名文化。参会人员就治多县可可西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地名标注名称及属性信息进行认真讨论与审核,对新命名地名是否符合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乡愁的寄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目前该书的编著、书号申请工作已准备就绪。

《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纪实光盘》详细记录了可可西里山、水、野生动物以及普查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为可可西里留下了完整的影像资料。

治多县地名普查办将《可可西里地名文化》纪实书、《可可西里地名文化画册》、《可可西里地名普查工作纪实光盘》作为开启全县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的起始篇,同时,也将此作为献给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一份特殊礼物。

来源 : 治多县政府网站作者 : 编辑 : 包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