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发源之地的礼赞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江洋才让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之后,“源文化”丛书迎来了首发式。“源文化”丛书是文扎先生多年前倡导的“源文化”研究,与有志于书写这片高原的作家、科学家、探险家、诗人、学者达成了一个合力的方向,因此,当这套丛书惊艳面世,不仅是对于这片土地的报答,而且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出版事件。

正如著名作家马丽华女士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源文化”因着“额头上有光芒闪现”的智者,随之生动起来。“源文化”的内涵因着丛书作者的努力,除了显示人文层次的意义,同时有了精神向度的延伸。这与文扎先生多年前在创办《源》杂志时的理念与初心是一致的。也是对这片高天厚土,三江发源的地方最好的礼赞,亦是最好的发愿,也是“源文化”溯源,当我们面对河流与生命的蓬勃,留下的一行行诗,一个个脚印,一次次存在的明证。当然,“源文化”丛书能够得以问世,得益于玉树州各级政府和领导长期以来对文化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是故土之幸,我作为一个玉树本土的文化工作者,由衷地感到高兴。“源文化”从一个侧面讲,就是与我们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源,信仰之源,生态之源达成的某种契合,从而使文化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套丛书,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观照“源文化”,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

《冻土笔记》的作者系地球奖得主,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古岳先生。古岳先生长期致力于自然文学的创作。《冻土笔记》原发《中国作家》,引起了极好的反响,评论家认为:作家以一颗善良之心,敏感之心,众生平等之心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描写大自然,细节丰富,描写生动,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是一部难得的高水准纪实文学作品,有强烈的地域性,思想性,知识性,民族性。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对古岳的作品评价非常高,说《冻土笔记》堪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绝唱,有望冲击下一届的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奖。古岳先生由此完成了写作的一个超越。徐迟报告文学奖的授奖辞这样评价:《冻土笔记》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生动揭开了高原冻土层的神秘面纱,在传播鲜为人知的知识中强调了稳定高原生态,稳定一方水土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冻土层的日愈萎缩而深深忧虑。这是一部有着深刻思考和强烈忧患意识的优秀作品。

作为中国著名科考家,探险家,长漂的幸存者,杨勇传奇的经历为漂流迷们津津乐道。在《发现三江源》中,杨勇将旅行探险三江源途中的见、闻、悟真实地记录下来,不仅有着歌者的情怀,同时,以拳拳的赤子之心,表达了对于三江源的热爱和思考。正如阿夏永红在序言中所写:“以人与自然的角度审视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国情怀,剖析三江源文化认同的深刻内涵,诠释旅行作为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产物,对人类的现实意义。”

文扎是本土作家的优秀代表,他以一个文化学者的学养,血脉里流淌的对“源文化”的热爱,书写了《问道三江源》。在书中,他对藏文化历史民俗旁征博引,对康巴文化旁求博考,让《问道三江源》在开放大气的文化视角下兼具浓厚的人文思想。

唐涓的《江源栖居》以独特的视角,书写民居,古村落。行文如流水般生动,韵味悠长,她对于“源”的阐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镌刻悠远岁月的民居图景,阐述了“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这一主题。

著名作家王剑冰的《江源在上》,著名作家、诗人于坚的《在源头》,情感充沛,细腻扎实。作为闻名全国的作家、诗人,他们的作品给“源文化”丛书注入了强音。

当然,这套丛书的亮点不止于此。丛书的文字编辑工作认真细致。吾要、刘福勤、杨敬华等人的精心设计,将丛书打造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